2025-07-26 01:36:46
“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现场有很多青少年观众。受访团队供图
6月,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良乡校区的一间工作室内,该校2021级博士生刘鹏飞正在仔细检查一尊3D打印的水陆庵神将模型,为在河北省唐山市唐山美术馆举办的“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做最后的准备。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手中的模型上投下细密的光影。这个雕刻细腻的塑像,承载着数百年前工匠的虔诚与技艺,也凝结着当代青年学者的智慧与坚守。
“曲面修复的精度还差一点,还要继续调整。”刘鹏飞轻声说,手指抚过模型上几乎不可察觉的细微凹陷。在他身后的工作台上,10多个硬盘阵列放置,像一支数字卫队,守护着超过5TB的文化遗产数字复原模型。这个被同伴称为“模型大神”的山东男孩,已经为200余件文化遗产建立了高精度数字模型。
在北理工智慧遗产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团队里,像刘鹏飞这样的“数字匠人”共有60多名,其中近一半是00后。19年来,这支由该校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帆带领的跨学科团队,用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续写生命。
从北京中轴线到陕西西安蓝田水陆庵,从卢沟桥石狮到故宫文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间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
缘起北京中轴线年,当张帆组建团队、着手建设北京中轴线数字影像库时,文物数字化保护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那时的技术手段有限,团队只能依靠最基础的手绘与数码影像收集,一点点拼凑北京中轴线的数字轮廓。
在北理工2022级博士生徐占一看来,“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它不仅拓展了表达的维度,还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同级博士生黄晓峰说:“我们做的不仅是数据存档,更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数字化不只存在于实验室里,必将能推广到社会、惠及大众。我们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
北京理工大学智慧遗产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团队开会讨论设计方案。受访团队供图
创新带来的延续,赋予古老的北京中轴线新生命。团队从临摹到创造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范式升级,在水陆庵项目中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系六朝名刹,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第二敦煌”的美誉。这处明代彩塑宝库现存3700余尊壁塑,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雕塑密度最大的泥质类文物实体。走进庵内,满壁彩塑如星河倾泻,佛国世界的PG电子官网万千气象在方寸之间铺陈开来。这里也是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
令队员们信心倍增的是,如今的技术手段与范式相较于2006年团队创立初期,已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技术革新推动了团队文化遗产数字化范式的新生”。张帆介绍,从最初的手绘与数码影像保存,到后期三维模型的扫描与制作,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团队已经形成了影像再现、三维临摹与交互创造的数字化范式革新。
团队中负责文化遗产数字交互的2025级博士生王佳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当摄像头捕捉到观众挥手的动作,屏幕上的水陆庵彩塑三维模型消散成粒子,后又聚合成型。在她看来,“文化遗产数字化如今已突围出单一的三维模型模式,衍生出了带有艺术创作性质的设计实践”。这项技术不仅保留了文物的物理形态,更赋予它们在数字时代的艺术表达。
“展览在展示技术上进行革新,借助3D立体模型、手势识别交互、全景投影再现等新技术,生动清晰地再现数百年前的水陆庵。”北理工2024级硕士生王宇晨介绍,“观众站在展厅中,便可重回水陆庵彩塑现场,挥动手掌就可以探索彩塑,近距离感受彩塑艺术美学。”
观众体验“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中的互动装置。受访团队供图
“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大获成功,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从充满童趣的小观众,到深研文化的学者,都被水陆庵彩塑艺术的“焕新活力”所吸引。展览策展团队核心成员黄晓峰说,展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打造了PG电子官网一场文化盛宴。
“文化遗产的终极数字化,是创造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操作系统。”黄晓峰如此阐述其中的设计哲学,“设计师考虑文化遗产数字美学时,不仅是纹样、颜色、形制等外部素材的提取与堆叠,而是一整套包括文化语境、空间特质与体验感受等在内的无形氛围”,这需要在未来持续探索。
近20年来,一代又一代学子加入团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接续贡献青春力量。王佳颖通过水陆庵项目,在跨越百年的情感共振中,感受到蕴藏在中国古代彩塑艺术中本真而无垠的生命力量;徐占一说,接下来会探索更自然、更具温度的交互方式,让技术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命力的桥梁;对张家榜而言,随着博士毕业,这种传承将陪伴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99号印象城2号写字间607号 Copyright © 2025 PG·电子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晋ICP备2022005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