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大陆)电子产品修复-官方网站

“文保双站”守护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PG电子产品修复平台

修复FAQ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99号印象城2号写字间607号
电话:0351-2189111
修复FAQ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行业 > 修复FAQ

“文保双站”守护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25-07-25 16:23:44

  

“文保双站”守护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7月22日,晨光熹微,兰溪市梅江镇通洲桥畔,70岁的村民宋大爷戴上印有“宗祠守护人”的红袖标,与身着警服的“文保警官”诸葛峥源一同对省级文保单位宋宅宗祠进行例行巡查。与此同时,在梅江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大屏上,宋宅宗祠三维模型上的梁架倾斜度、湿度、振动频率等数据实时跳动。一枚枚纽扣大小的物联网传感器正悄然守护着这座南宋古建的安全底线。

  这一幕,是兰溪市创新构建“文保警官工作站”与“文保法官工作站”(简称“文保双站”)机制后,文物保护新常态的生动缩影。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兰溪市在云山街道及诸葛、游埠等七个乡镇,同步为“文保警官工作站”授牌,并在兰溪市博物馆隆重举行“文保法官工作站”揭牌仪式。自此,这座拥有2631处不可移动文物、文保单位总量高居浙江省首位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其承载的千年文脉穿上了法治与科技共同织就的“防护衣”。

  兰溪市公安局以“站点+队伍+机制+科技”为牵引,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层级分明的“市公安局—派出所—村(社区)—文保单位”四级“文保警官”防护网。市公安局与各派出所“一把手”分别担任全市及辖区“文保总警官”,138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民警被选拔为专职“文保警官”,实现全市重点文保点位“一保一警”。黄店派出所所长叶鹏介绍:“我们选拔专门力量,精心制定巡逻计划和应急预案,确保对辖区文保单位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严密守PG电子官网护。”

  这张网的力量远不止于专业警力。在通洲桥畔,宋大爷所在的由32位村民组成的志愿守护队每周定期巡查;在黄店镇芝堰古村,身着红马甲的“文保义警”穿梭于28座明清建筑之间;在全市层面,兰溪公安已组建12支“文保警官”队伍,发展文保员116人、百姓护宝团558人,培育“文保义警”超300人。这支“专业力量+群防群治”的庞大队伍,构成了守护文物安全的“移动哨兵”网络。

  与“文保警官”工作站相呼应,“文保法官工作站”由兰溪市人民法院与市文广旅游体育局联合设立,成为文物司法保护的专门堡垒和协调枢纽。兰溪市人民法院院长王小波强调:“文物犯罪侵蚀的是民族记忆,必须零容忍。”工作站的核心任务,就是高效发挥司法在文物保护中的震慑、规范和保障作用。

  工作站开辟了涉文物案件审理“快车道”。一方面,依法从严从快审理文物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盗掘、盗窃、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妥善高效审理涉文物保护的公益诉讼案件,解决诸如古建筑修缮资金纠纷、产权争议等历史难题。同时,通过公开宣判、发布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并发放至各文保点等多种形式,强化以案释法,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

  科技是“文保双站”机制高效运转的“倍增器”。在梅江派出所,指挥大屏上不仅实时显示宋宅宗祠的传感器数据,还通过无人机定时对辖区文保单位进行高空巡查,弥补地面监控死角。诸葛峥源警官介绍:“过去靠人力巡查,现在有了‘电子护甲’,连木结构的老宅湿度变化都能精准掌握。”在兰溪香山寺塔修复工程中,无人机图像采集和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已成功应用,为精准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撑。

  科技手段在风险预警和高效处置上更显威力。去年春节前夕,通洲桥智慧监测系统预警显示周边人流密度骤增,存在踩踏风险。“文保警官”立即启动“潮汐警务”预案,联合景区管理人员实施分流引导,成功化解了潜在危PG电子官网机。黄店派出所则积极推进“前端补盲”,确保监控探头覆盖所有文保单位,并依托“情指行”一体化机制,运用大数据赋能,提升了对文物违法犯罪的预警和精准打击能力。

  “文保双站”机制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守住安全底线,更要让文物“活起来”,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被誉为“钱塘江上游第一埠”的游埠古镇,拥有18处文保单位。游埠派出所主动对接当地蓬勃发展的民宿经济,开通“民宿业务快办直通车”,联合相关部门高效办理民宿业务80余件,助力全镇民宿增至66家。同时,该派出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整治旅游乱象,建立“旅游纠纷速裁机制”,涉旅纠纷平均处置时间大幅缩短,让游客安心、商家放心,古镇游客量同比增长四成。

  在黄店镇,依托“文保警官”的助推,桐山后金村的仁山书院(金履祥讲学之地)得到修复,“严婺古道”被打造成文化IP,引入“古村夜游”“沉浸式研学游”等项目,成功吸引游客及研学团队超20万人次,有效带动村民增收。白露山下的非遗市集,村民宋美芳的粉干摊月收入过万,她感慨:“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守着老宅、用着老手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夜幕降临,通洲桥的灯笼次第点亮,柔和的光晕映照着潺潺梅溪,也映照着“文保警官”夜间巡查的手电光束。二十载春秋流转,从“人人都是文保员”理念的萌芽,到如今“文保双站”机制的建立,兰溪用138名专业警官、近千名护宝群众、物联网传感器与三维扫描技术、司法利剑与共治理念,为2631处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老物件”构筑起前所未有的立体防护网。当古驿道延伸向骑行绿道,当祠堂楹联化作孩子们的临摹画稿,当老匠人的榫卯技艺通过直播传向四方,兰溪的实践证明:最好的守护,是让凝固的历史在法治与科技的护航下,重新融入当代的烟火人间,成为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明灯。记者 张婧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99号印象城2号写字间607号 Copyright © 2025 PG·电子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晋ICP备2022005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