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大陆)电子产品修复-官方网站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PG电子产品修复平台

修复FAQ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99号印象城2号写字间607号
电话:0351-2189111
修复FAQ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行业 > 修复FAQ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

2025-08-20 00:28:51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

  在渤海之滨的天津滨海新区,一座白色流线型建筑宛如从深海中破浪而出的巨鲸,或似迎风鼓胀的风帆,又如张开的双臂,将万里海疆的浩瀚与温情一并揽入怀中。这里是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更是承载中华民族“向海图强”梦想的文化灯塔。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国家海洋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触摸海洋文明、探索蓝色奥秘的核心窗口。作为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殿堂,它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与海洋共生的历史记忆,更彰显着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坚定步履。

  “自然资源探馆系列”第三期,探馆小队以“藏、展、研、育”四大功能为经纬,带您潜入这座蓝色文明的灯塔,聆听亿万年潮汐与华夏脉搏的同频共振。

  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藏品库,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海洋百科全书。这里3.9万件馆藏横跨文物、古生物化石、动植物标本等多个门类,数量与门类之全,在国内海洋类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文物集群勾勒着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轨迹: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镂孔杯,其薄如蝉翼的工艺不仅彰显先民的精湛技艺,更暗含着对海洋资源的敏锐捕捉与利用智慧;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上,海浪纹饰与羽人形象交织,生动映射出早期海洋信仰对文明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釉下彩绘,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景;明代“鹰扬卫大炮筒”的斑驳锈迹,诉说着海防历史。其中,我国2010年在曾母暗沙投放的南海主权碑备份,更以实物形态延续着这份历史纵深,成为中国海疆主权的当代见证。

  生物标本则打开了海洋生命的神秘图鉴:11米长的鱼龙化石龙脊蜿蜒,完整的蛇颈龙骨架舒展着远古身姿,沧龙化石的锋利牙齿仍透着中生代的威严;鲸鲨剥制标本的巨鳍如帆,怀孕白真鲨塑化标本清晰可见胚胎形态,大王乌贼塑化标本的腕足仿佛仍在深海舞动。这些标本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活教材”,更让公众得以近距离触摸海洋生物的多样之美。

  如今,这些瑰宝正被“全流程智慧藏品管理系统”悉心守护。从征集入库到修复展示,系统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控与数字化管理,让每一件藏品都有了“电子身份证”,既保障了安全,也让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站在博物馆前,建筑本身就是一则海洋寓言:流线型外观似游鱼跃海,倾斜的屋角如帆船破浪,舒展的两翼像双掌迎客,寓意着对海洋文明的接纳与拥抱。馆内2.3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通过6大展区15个展厅,以“海洋与人类”为线索,编织出多维度的蓝色叙事。

  海洋人文展区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洋发展史诗”。在“中华海洋文明”三篇章展厅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出水的青花瓷器、“广州十三行”的外销银器,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而“蛟龙”号深潜7000米带回的海绵标本、钛合金螺丝钉,与曾母暗沙主权碑实物并肩陈列,则勾勒出当代“以海强国”的路径。从“向海而生”到“依海富国”,展品无言,却道尽千年变迁。

  海洋自然展区则是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隧道”。“远古海洋”展厅作为国内最大古海洋专题展厅,以地质演变为轴,从寒武纪的三叶虫到新生代的鲸类,系统呈现海洋生态的沧桑巨变;“今日海洋”展厅的6000余件生物标本,从有孔虫到小鳁鲸,构建起鲜活的海洋生态图谱,让环保意识在观察中自然生长。“龙的时代”展厅里,鱼龙、蛇颈龙化石在灯光下重现中生代海洋霸主的身姿;“航海发现之旅”展厅通过场景复原,让观众感受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索热情。

  海洋科技展区聚焦人类与海洋的“智慧对话”。“海洋天文”展厅从星空与海洋的关联切入,以海洋为主线,展示人们在探索海洋过程中的天文学发现与发明,讲述古人如何依靠天文认知大海并开拓航线,串联起从星汉灿烂到星际航行的知识脉络;海洋主题文化空间通过七大单元,展出宋元船模、瓷器、航海仪器等文物,展现海洋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纽带作用;“从风帆到行轮”展厅里,19世纪的罗盘、20世纪的蒸汽机零件,清晰标注着航海技术的进化轨迹。

  亲子家庭最爱互动与生态展区:在“蓝色家园”展区,孩子们赤脚踩在细腻的仿沙滩上,伸手触摸水池中缓缓游过的海星,近距离观察水母在透明生态缸中如梦如幻的舞动;而“海洋灾害体验厅”则以沉浸式4D环境模拟台风肆虐时的狂风暴雨、海啸来袭时的惊涛裂岸,让观众在震撼中生发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而三个临展厅则常换常新,《海上丝绸之路特展》《通草水彩画里的海洋》《鲸奇物语》《遇见蓝眼泪》《舰证强军》《辽阔的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南海》等主题展览,持续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户外的海上休闲运动中心,游艇、帆船静静泊于岸边,让“亲海”从观展延伸到体验。

  作为具备科研功能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在文物、化石和标本的保护修复工作上同样走在前列,设有标本修复室、化石修复室与文物修复室三个专业修复实验室。

  标本修复室配备解剖镜、超低温冰箱、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不仅用于日常藏品保养、低温除虫和简易修复,还通过半开放式空间让观众直观了解标本制作流程。化石修复室加大“科技考古”比重,配备高精度3D扫描仪与工业级3D打印机,实现从化石表面风化层的毫米级精细化清理,到通过数字化建模复原缺失骨骼的全流程技术覆盖。例如,馆内蛇颈龙骨架的5%残缺部分即通过3D打印精准补全。其开放式设计使得观众可透过玻璃墙观看整个化石修复与复原的流程,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科研科普素养。文物修复室开展陶瓷、金属等文物的检查、清洗、黏合、配补等专业修复工作,主要负责文物(藏品)的本体保护修复相关技术工作,承担本单位文物(藏品)的健康安全问题,是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场所,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承保护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此外,国家海洋博物馆还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海洋地质、生物、历史等交叉研究,推动海洋学术成果产出与知识传播。

  “让海洋知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教育追求。30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如同一个巨型“蓝色课堂”:三间主题教室里,航标灯、海藻标本与显微镜整齐排列;多功能活动区里,从幼儿的“海洋绘本共读”到成人的“潜水技术讲座”,课程覆盖全年龄段;创客空间里,孩子们用3D笔勾勒鲸鱼模型,将创意转化为对海洋的热爱。

  馆校共建让教育触角延伸至校园。与78所学校合作开发的“海洋探秘”校本课程,通过“博物馆里的考古课”“深海探测模拟实验”等特色内容,让课堂从教室搬到展厅;“海洋名家讲堂”邀请院士、科考队员分享深海探测、极地科考的故事,点燃青少年探索热情。

  线上线下的融合让知识传播无边界:微信公众号的“藏品背后的故事”、抖音的“化石修复直播”、AR/VR 的“云端逛展”,构建起全媒体科普矩阵;“掌上国海博”小程序实现预约、导览、语音讲解一体化,让参观更便捷。而馆内的母婴室、无障碍坡道、自助导览设备,以及咖啡书屋、文创商店,则让学习之旅始终伴随着舒适与愉悦。

  从文物到标本,从展览到科研,从教育到体验,国家海洋博物馆以多维视角诠释着“海洋与人类”的永恒命题。它是守护海洋记忆的宝库,是传播海洋知识的课堂,更是彰显海洋强国自信的文化地标。面向未来,这座蓝色文明灯塔将以文化为帆、以科技为桨,在守护海洋记忆的同时,激发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它不仅让观众读懂海洋的过去、珍惜海洋的现在,更将汇聚起全民共筑海洋强国的磅礴力量,驶向人海和谐的深蓝彼岸。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拥有3.2万公里绵延的海岸线万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坐拥世界最多的海底资源合同矿区、全球领先的造船能力与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产业。这些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描绘出广阔前景。国家海洋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7年,以郑守仪、苏纪兰为代表的30位两院院士怀着对海洋事业的深厚情怀与使命担当,联名向国务院建言兴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以彰显海洋大国风范、传播海洋科学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这一富有远见的倡议促成了这座肩负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弘扬海洋文化使命的国家级博物馆的诞生。

  作为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项目,国家海洋博物馆展览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板块,设有六大展区、15个展厅。这里不仅展示了83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6500年前的壳丘头遗址群,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更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考察、海洋资源、海洋装备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海洋博物馆以生动、科学、有趣的展示方式,呈现全球海洋生态和科技发展,彰显了中国为塑造人类美好海洋、开展全球海洋治理的方向,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如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大海般开放、包容的胸怀。

  尤为特别的是,博物馆创新实践“馆海联动”,在户外海域设立以退役军舰为核心的军事主题展区,同步配套建设海上休闲运动中心,推出帆船体验等特色亲海项目。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边界,让“认知海洋”与“亲近海洋”深度融合,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更真切地触摸海洋、理解海洋。

  自2019年5月1日对社会开放以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6年来,国家海洋博物馆入馆观众超过1300万人次,2024年全年接待观众超过320万人次。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科普价值,场馆连续数年跻身“热搜百强博物馆”“十大热搜自然类博物馆”榜单,已然成为京津冀地区文旅新地标与全国海洋文化传播的核心阵地。

  本期探馆小队:马亮、赵建东、宁晶、兰圣伟、崔鲸涛、李宝利、崔宇晨、陈君宁、岛晓霞、王诒卿、黄琪、刘洁、朱辞、张程瑜、王雅婕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99号印象城2号写字间607号 Copyright © 2025 PG·电子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晋ICP备2022005708号